20世纪90年代,顺德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村级工业园兴起,使广东顺德以制造业闻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级工业园成了产业升级的障碍
动辄四五十年的长租期,剩余租期普遍还有十至三十多年等问题,导致既得利益群体反对阻力极大,历史问题和政策瓶颈难以突破,即使是外人也对此十分明了。
广东省委着眼全省、特别是珠三角发展实际,赋予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并提出建设新时代广东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验区的更高要求,鼓励顺德“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和示范。
“唯一一条出村路要穿过邻村,交通限制经济,村里没一家村办企业。”
谈及过去,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吐槽。
只要方向对,不怕困难多。顺德区委区政府拿出了当年“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他们认为,如果不敢面对问题,就是对群众不负责任、对历史不负责任、对未来不负责任。
顺德龙江是有着“中国家具制造重镇”和“中国家具材料之都”的称号,在这轮以高质量发展、谋划新格局为目的的村改中,传统产业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何春云:我们有一个家具生产基地是2700亩的家具生产专门园区。之前我们龙江所有家具厂都是分布在所有的村级工业园的各个角落里面,没有一个总体的高端规划,现在通过村改,我们现在要做成这样的一个家具设计的主体园区,还有家具材料的主体园区,都要对这些园区要进行一个升级。
如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顺德区龙江镇党委书记 何春云:这个是叫敲门,这个敲门,不是每一次敲门都有门进的。
顺德区均安镇镇长 曾辉:应该说一些优质的企业,将来绝对是有空间的,我们在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当中是不拒绝小、要、精,小就是体量小,规模小,要有是有,就是核心领域技术的,或者是它是要害部门,有要害技术的这样的一些产业,或者是它有一些技术抓在手上的企业,这样的一些企业,我们都是把它作为培养对象。
还有一个群体 小微企业
成为制约顺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
佛山市委市政府也对市属权限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予以放权,全力支持顺德先行先试。
从2018年起,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开始改造村级工业园区,将其作为“头号工程”,依法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工业园再出发
赵绍军把这片3000亩水面连成的景区取名为“圆梦湖”,也将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一样的名字。景区初具规模,京津冀周边的游客纷至沓来。2015年,项目纳入原国家旅游局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容纳了1.9万家企业
“生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保护好生态、发展生态游,这条路我们走对了,更要坚持走下去,圆一个更大的乡村振兴梦。”赵绍军说。
传统行业是否还有一席之地呢?
可只有好楼房还不行,贫困的村民连暖气费都交不起,必须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
除此之外,顺德从去年开始开启面向全球招商的步伐。
赵庄子村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华北河,南临永定新河,早先这里水面广阔,人们主要以渔业为生。
其实单纯从GDP产值上看,这些顺德的成绩一直不错,哪怕从综合实力上看,比如说全国的综合实力百强区顺德市连续八年全国首位,那么在这样的成绩单下,依然大规模搞村改,顺德到底碰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要做这样的大动作?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方洪波:我们发展的很快,所以到处扩建新的工厂,要扩建这个产能,后来我们顺德拿不到土地,就跑到中山去了。
走出景区,一排排村民居住的楼房整齐排布,餐厅、温泉、酒店一应俱全。“甩掉穷帽子,吃上‘生态饭’,家家奔小康”,是赵庄子村这些年奋斗的成果。
他们还有没有生存的机会?
“以前受累不赚钱,现在赚钱不受累,现在外面的女孩都愿意嫁过来!”在曙光水镇里管护着600多只水禽的赵庄子村村民赵福来笑着说。
与苏炎华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村里的能人梅念煊,18年前,他租下了村里两亩多地盖起了厂房生产家具配件,合同一签就是40年。后来,老梅将厂房租给了别人,自己做起了房东,他自己说每年租金收入就有100万。
造就了以制造业闻名的“广东顺德”
有了省市的支持,顺德区所属的10个乡镇、街道全线出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大胆试验、突破,在模式创新、效率突破等方面持续探索。
记者:我听说您是湖南人,当初有没有考虑把这个再搬回自己的老家或者是怎么着,这种想法有过吗?
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 郭文海:所以顺德不是没空间,空间给这些低端的里面的企业占掉了,而这里面的企业,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格格不入。
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 郭文海:我们不完全统计到周边中上江边上千亿的工业就外流,然后我再到基层去调研发现庞大的工业园占地非常大,占了我工业用地的70%,进去里面一看,里面企业很低端,生产工艺非常落后,生产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比较重。
全区调集一起多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走家入户宣讲政策。
这些面向未来的优质产业项目落户顺德,将对顺德重塑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按“村改”要求,苏炎华和梅念煊的厂房都要拆除,土地要收回。但俩人离当初与村里签订的合同到期分别有30年和22年。
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梁昭贤: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向外迁移,这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如果要从顺德总部,要到中山基地,我每一天来回34个红绿灯,你说一天来回要1小时45分钟,我们每天都跟时间赛跑,在路上的时间,你说对我们做工厂做经营做管理的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一个个鱼塘被打通重整,一个个旅游设施建成使用,农民、渔民“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小商、小贩开始经营农家乐。
圆梦湖梦圆,赵庄子村的脚步却没有停下。
但工业产值却仅占全区的27%
农民的土地由集体性质转为国有性质推向市场后,顺德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在工业园配建村集体物业等方式来壮大集体经济,更好地保障村民得长远利益。
顺德区龙江镇党委书记 何春云:我就试过。有一个业主指着我的鼻子说,他说你搞村改把我的企业卡搞垮了,你就是历史罪人,他真的是这样跟我说的。那我跟他说,我说我们村改是服务我们的产业升级,并不是说要把企业搞垮,但是你这个业主你的这个厂房很低端并且要清退。
如何激发民间资本和市场的活力
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依托顺德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美的投资10亿建设智能工厂、碧桂园建设超10平方公里机器人谷、格兰仕投资重心重回顺德“再造一个格兰仕”,还有新宝、万和、小熊电器、云米科技等一大批本土骨干企业启动了增资扩产项目,本土企业家掀起“二次创业”高潮。
记者:现在拆的这个工地以前都是你们村里边的厂吗?
产业低端、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突出
二十多年前,光华村辟出村里一千多亩地办起了村级工业园 。村民苏炎华和村委会签下租约,盖起了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塑料厂。最多的时候,村里的工业园有三百多家企业,租期是50年。
村级工业园改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利益主体平衡难度大,既要打破原有村集体土地利益分配体系,又要妥善平衡业主、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利益。
记者:不是每一次都有好脸的。
改变,从2003年开始。那年,致富能手赵绍军当选为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成为村里的“当家人”。
张国平:没考虑,我们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在这边。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方洪波:更重要的是顺德随着经济结构发展的转型,以前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这样一些制造业为主的,但是未来要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的这样一些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要转型发展,他对高端的技术人才,必须要有吸引力,吸引力靠什么?就是靠软环境,这个软环境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软环境的改造同样也需要很多的空间。
占了全区70%的工业用地
据赵绍军介绍,如今,赵庄子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共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农民年均增收20%,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后来,塑料生意不好,可与村委会的合约还有42年。苏炎华便将厂房租给了来自湖南的老板张国平,从此,他过上了收租的生活,塑料厂也变成了鞋厂。
历史遗留问题多 破局成难题
杏坛镇光华村村支书 吴振球:对,我们进口的都是废塑料,有些塑料它品质比较差,我们要通过用水来清洗,所以那个水它直接就排到我们这个河沟里面。脏的时候都是黑乎乎的,就是可以当镜子来照,都是可以,我们村民经常说的,可以写字的墨,这种颜色。
借助村改,顺德倒逼当地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制造工艺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对产业空间进行重新布局,以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为主导推动产业集聚。
村级工业园用地低效、形态破旧
顺德坚持“工改工”的村改主导方向,改造出来的地块仍然做实业,腾出了大湾区少有的连片产业空间,仅今年以来全区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就超出过去10年总和。
2019年,在天津市北辰区政府的支持下,以圆梦湖为雏形的曙光水镇项目开始规划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规划占地19000亩,整体分为三期,除了旅游观光之外,加入娱乐、夜市、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带动周边其他两村共同参与到发展中。眼下,一期项目已建成迎客,占地5000余亩的生态景观因湖而建、依水造景,演艺广场、萌宠乐园、特色岛屿更是为景区增添趣味。
记者:所以还想留在顺德?
更需要来自省市的支持
将来在这个新产业园建立起来以后
如何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
率先发展 也率先面临“天花板”
“成片土坯房,雨季一到,干部们挨户查看,最担心哪家房子塌了。”
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里
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 郭文海:我们企业进驻新的园区里面过程就是转型升级的过程,这个时候必须坚定走高质量。切不可以简单的招商引资,简单的求量来进驻企业。格兰仕要走科技格兰仕,美的是在建设科技美的,这是提升我们企业竞争力必须走的路。
“水产养殖在当时并不赚钱,我们就谋划结合乡村环境治理,让乡村生态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赵绍军说。2013年起,村里开始利用独有的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渔文化旅游。
为了不负乡亲们的众望,上任伊始,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征得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同意,决定进行旧村改造,让世世代代住土窝子的“泥腿子”搬进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随后几年,400余户1000多名村民陆续“上了楼”。
“一听是赵庄子村的人,没人愿意把女儿嫁过来,家里穷只好一辈子打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