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12日电(记者 邵燕飞 周禹龙)12日,浙江省长袁家军在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2020年浙江将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在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该省目标建成2000个善治示范村。
乡村振兴是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2019年,浙江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改革全面深化,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打造丽水山耕、三衢味、景宁600等生态品牌。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电商专业村1720个。新增A级以上景区村庄3018个,其中3A级429个。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名村16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2000公里。新增522万农村人口喝上达标饮用水。
上述基础上,袁家军介绍,2020年浙江将积极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后陈经验”“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等乡村善治品牌,争创一批国家乡村治理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成善治示范村2000个。
丽水山耕 周禹龙 摄
此外,袁家军介绍,浙江还将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5000个。积极培育一批景区县城、景区镇、景区村,开展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完)
据悉,善治示范村即用自治激发村民活力、用法治推进现代化治理、用德治弘扬文明风尚,进而“三治合一”打造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善治”乡村。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例,该省将在11个县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林权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深化花园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精准发力,就要在解决企业难题上做文章。工人返岗难、物流原材料受影响、生产运行成本高、资金周转压力大……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精准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在这方面,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实践——在安徽,政府集中组织农民工返岗复工,确保“出家门进车门,下车门进厂门”;在福建,有些地方还为农民工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在广东,人社部门与周边主要劳动力输出省区联手,组织“点对点”专车专列……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准把脉开方,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为复工复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浙江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方面,2019年,浙江启动创建国家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10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61个。
此外,致力于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浙江,也提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等举措。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加快恢复。可以预期,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把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国经济必将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潮中释放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始终不会改变大河东流的奔腾之势。
精准发力,就要在优化政务服务上做文章。对企业来说,疫情之下推进复工复产,最头疼的就是遇到“肠梗阻”,致使生产运营的“微循环”变成“死循环”。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政务服务也需要精准高效,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让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步入正轨。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26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各项惠企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完善政策配套实施办法,在一体化政务平台上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使各项政策易于知晓、一站办理。实践证明,采取网上办、自助办、掌上办、咨询办等形式,推动“无接触服务”“不见面审批”等全面开花,不仅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疫情传播风险,还能做到政务服务“不打烊”、“不断档”,让企业和群众安全、安心在家就能把事办好,真正做到政务服务“零跑腿”,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